现代的国家发展综合性指标
今日流行的“第三世界”概念,大致上即为在国际政治经济研究的“世界体系理论”当中,被归类为属于“半边陲地带(the semi-periphery)”或“边陲地带(the periphery)”的那些国家。这类国家在地理上大多处于“工业化国家”的南边,因此常被以“南方国家(The Southern Nations)”加以泛称。就发展经济学的角度而言,这类国家包括被称为“开发中国家”及“最不发达国家”的那些经济体──这是相对于“发达国家”而言。
图中为根据人类发展指数HDI分色表示三种不同发展程度的国家。 绿色:第一世界国家,黄色:第二世界国家,红色:第三世界国家,灰色:不明
冷战后,“第三世界”主要指那些以综合发展程度评价的较落后的国家──例如依照联合国人类发展指数排名,名次较后的国家──不论他们采取何种意识型态或具有何等的战略重要性。
在一份世界银行发表的“世界各区域每人平均国民生产毛额占‘第一世界’同项数字的百分比”的统计报告中[1],所指涉的“第三世界”包括“除了南非以外的次撒哈拉非洲地区”、“拉丁美洲”、“西亚及北非”、“南亚”、“中国及日本以外的东亚”等区域;该报告对于俄罗斯进行了特别的划分[2]。
此外,印度、巴西、土耳其、墨西哥、南非、泰国、马来西亚,以及若干波斯湾产油国等,由于其较大的经济规模,或者较突出的出口成绩,在第三世界的发展竞赛中显得格外抢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