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图片来自网络)
今天的讨论,我先划一个范围:纪实摄影。以免引起不必要的争论,“我不关心摄影节”仅代表我。
如果让你给这张图片起个标题,叫什么?
“理发”?“街头”?“老手艺”?“老头的晚年”?“城乡结合部”?……
20年前,我在报社工作时,有个同事拍了类似这样一张照片,画面里没有那个塑料棚这么趣味性的环境,但有两个基本要素:1、一把剃须刀架在脖子上;2、画面有个“理发2元”的牌子。在没有互联网的年代,原片我已无从查找,于是我在网上找到了类似的这样的图。那是摄影记者做配图的年代,如果没有给文字记者配图任务时,就得自己去扫街找新闻。我们的工作要求是:每人每天交一张图,从中挑选出一张来上明天的头版大照片。
以我们当时的眼光来看这张图片,这样的画面,我们见过太多,也拍过太多了,有什么意思呢?能上版面填填空就不错了。
但现实是,这张图片上了第二天报纸的头版头条。因为,我的主任兼图片编辑,看着这张图片足足1小时后,起了个标题“绝对不‘宰‘你!”图片说明大致说的是,物价、房价飞涨的大环境下,还有一个角落里,有着底层人民的消费价格和服务,实属难得!这个“宰”字,一语双关,耐人寻味。
那时,作为摄影记者的我,认知还停留在,只有杀人、放火,车祸、爆炸……才是我要寻找的视觉目标;老摄影记者教我:用16MM镜头贴近脸,可以更有视觉冲击力……我最热衷的扫街,是跟着110的巡逻车一起上街,抓小偷、追赌徒、拍打架。
于是,我的主任看着我拍回来的图片,常常问我的一个问题就是:你想说什么?
你想说什么?五个字,我用了整整20年才渐渐明白,他当初为什么总这样问我。这之后,我才慢慢明白安塞尔·亚当斯的名言:“我们带到摄影中去的是所有我们读过的书,看过的电影,听过的音乐和爱过的人。”
“绝对不‘宰‘你!”要想到这五个字,需要的是,对历史探究,对当代阅读,对时事关注,对人生总结、对人性理解、对文化沉淀。
这张图片虽然不是我拍的,但这个标题,却改变了我之后的摄影,也因为这样的改变,才让我的职业生涯有了后劲,能越走越远。
不再单看名家画册,不再画面先行,看更多的当代作家的书籍,对电影做故事逻辑分析,对音乐做空间联想……今天,影友们也会拿着照片让我来看,我也会情不自禁问出那句话:“你想说什么?”
之后20年,我常常会给自己提问 “第一代农民在这个城市的十年结局是什么?”;“他们远洋是为了什么?”;“这里的空气为什么如地下盛产的富矿,呈煤灰色?”;“他们逃离,真的是因为贫穷?”;“陪伴,是对谁的告白?是长情!是人!也可以是故乡”……
虽然,一直以摄影为职业,也拿过一些奖项,但很少认识摄影圈的大佬;也不太去参加摄影节;更不擅长混摄影圈。因为当全民都拿起相机的那些年开始,我越来越明晰,纪实摄影的路在摄影之外。
最近有个家长来和我讨论,孩子想考“摄影系”,我给了两条看法:1、他喜欢就让他去学,这是好事,但学摄影是为了以后去当摄影记者,那就算了。2、理想中,大学去读其他专业,纪实摄影当个爱好,自学技术,一年就可以解决。如果四年时间,仅仅解决了一个技术问题,那太浪费四年时间了。摄影最终的目的是表达什么?哪怕学影视,最终也是你怎么讲故事?讲什么样的故事?这才是核心。
举这个例子,想说的意思就是,摄影的最终,你想说什么?
如今,我的主任已经退休了,虽然他也没有在中国的摄影史上留下惊人之作。但我一直认为,他是我认识的摄影师中,排在前列的,也是我在心里一直尊为老师的那个。
昨天,有个朋友发了个朋友圈:在摄影节的展台下,4个40岁的男人在热烈讨论着:中国摄影的出路在哪里?我看了,默默地笑了。都已经去了摄影节,看了有上百个展,上万幅作品,名家聚集,名师荟萃,摄影出路还会迷茫?
我不热衷参加摄影节,但也看过很多摄影展,多半是去学习装裱、布设、输出材质、声光电……因为从内容上来看,95%的作品还是让我无法共情。比如:拍一张“一根香烟头“”一个脚趾头“甚至”一根阴毛“配上一个无病呻吟标题的照片。“你竟然看不懂我的感受?”那直觉就像深夜里,北京胡同里某个烧烤摊,两个赤着膊的男人,脚下有一排燕京啤酒空瓶,然后在指手划脚地对古往今来表达着无所不知,最后的意思就是:“我很颓废!”,“全世界读不懂我!”,“你们全都看不懂是吧?”
平遥一条红被子获奖了,紧接着“红被子”就层出不穷!“来!说说你的红被子想说什么?”
一个模子里出来的景大、人小、方片、灰调……“来!说说你想说什么?”
早年的摄影展,我们还能看到许多无法出版的作品,今天的摄影节,也是有层层Censorship system的。我去了,能展示什么?能看到什么?
但不可否认,还是有5%真厉害的作品。可要让我花时间去筛那95%,我觉得还是有些浪费时间。从内容上来学习,我只需看电子版和文字,就可以做深入阅读。什么样的作品展览,是非到现场不可呢?那就是实物、立体化展示和现场还原,就像博物馆的展品,美术馆的艺术品,那就要非到现场不可,试问,几个摄影展能做到此程度?
当然,摄影节还有其他内容,比如图片交易市场。但对于我这种没有成名的摄影师来说,纪实摄影作品要有市场价,多半要等我死了以后。
所以,要让纪实摄影师有更深入的讨论和交流,我们当前要解决的还是表达的内容“你想说什么?”摄影节能不能别停留在“摄影圈”内?比如,你请余华来讲讲他的《活着》;你请迟子建来说说她《额尔古纳河右岸》;你请马未都来举例考古是怎样来论证和猜想一片故地,可以通俗易懂;你请贾樟柯来展示一下《天注定》,感受一下小人物的生活切片;你请大家听听久石让的《那年夏天宁静的海》……我们有没有想过,彼得·海丝勒为什么能写出不一样《甲骨文》《江城》《寻路中国》?那么多讲述黄土高原的纪录片为什么是日本人的作曲配乐?安吉丽娜·朱莉,你们只看过她演《古墓丽影》,你们知道她是《他们先杀了我父亲:一个柬埔寨女儿的回忆录》导演吗?
我带黄河计划合伙人去拍摄黄河渡口,他们看到的是眼前的摆渡人李进武,而我看到的是黄河历史长河里的前世今生,最后的渡口,前有成吉思汗的蒙古大军追杀,后有水库的步步紧逼……那么,最后呈现的作品就会完全不同。
所以,我在我的微信群允许大家天南海北的聊,但少聊摄影技术,更别扔个链接就没影了。“来!说说你想说什么?”
所以,我认为:纪实摄影的路在摄影之外。
我是一个摄影师,我用影像讲故事,
影像是一种看见的艺术。对报道摄影来说,看见,是一种能力,更是一种态度。
试图借助摄影师们的眼睛,看见——那些看不见的,或者假装没看见的事实。
本文版权属公号《看不见》所有,欢迎分享,如需转载,请联系本公号,获取授权。
谢谢!
原标题:《李颀拯|我不太关心摄影节,因为纪实摄影的路在摄影之外》
阅读原文